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策信息 > 正文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訾新建副厅长在第八批河南省重点学科评审工作会议上讲话的通知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4-09 点击数:

教高〔2012961

各本科高等学校:

  现将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訾新建在第八批河南省重点学科评审会议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领会讲话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各高等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炼学科方向,突出优势特色,汇聚人才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我省高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和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把高等学校建设成“育人高地、创新高地、集聚高地、服务高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附件:訾新建同志在第八批河南省重点学科评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改革创新务求实效
进一步提高我省重点学科建设水平
——訾新建同志在第八批河南省重点学科评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919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八批河南省重点学科评审工作会议。在座的既有教育厅聘请的评委,也有列席会议的各本科院校的校长。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前来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卢展工书记在部分高校调研时重要指示,根据省政府召开的河南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部署,总结第七批重点学科建设的成绩和经验,分析重点学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改革创新,务求实效,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水平,促进我省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下面,我就重点学科建设和本次评审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识差距,进一步增强重点学科建设的紧迫感
  第七批河南省重点学科建设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发展应用,鼓励创新,打造特色,优化结构,协调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聚集了人才,强化了团队。在重点学科建设中,各高校以人为本,积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扩大队伍规模,优化队伍结构,人才聚集效应明显增强。第一,造就了一批素质高、业务精、方向明的学科领军人物。申长雨教授201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今年河南大学的万师强教授和河南农业大学的马恒运教授成为我省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实现了我省“长江学者”零的突破。第二,汇聚了一支结构合理、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高层次学术队伍。通过第七批重点学科建设,目前,全省重点学科中拥有“两院”院士73人(含双聘),“长江学者”2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千人计划9人,河南省百人计划14人,省特聘教授1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7人,省教学名师67人,教授2675人,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教授总数的41.3%。全省高校共有8个创新团队获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一批重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成为了“中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河南省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第三,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第七批省重点学科共培养博士797人,培养硕士22905人,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国家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是构建了平台,促进了科研。重点学科建设极大地推动了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省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第一,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第七批省重点学科拥有的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7.49亿元,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仪器设备总值的28.8%,图书资料和网络信息资源不断丰富。第二,相继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研究基地与平台。目前,我省高校拥有的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博士点等科研平台都是依托重点学科建设的。现已建成国家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7个,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12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46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5个,高校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服务平台基本形成。第三,促进了高校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提高。我省高校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大多集中在各重点学科当中,历年来高校所获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多数出自重点学科。河南大学首获我省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郑州大学重点学科带头人霍裕平院士主持的“磁约束核聚变基础研究”、申长雨院士主持的“高聚物成型模拟及模具设计制造中的关键问题研究”、河南大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宋纯鹏教授主持的“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与调控的基础研究”等获得了代表我国基础研究最高水平的国家“973”计划立项资助。截止第七批重点学科评审验收时,全省268个重点学科在三年建设期中共承担国家级项目2251项,获国家科技成果奖29项,省部级科研成果1230项,发表论文67130篇,其中被SCIEISSCI等收录的论文16184篇,出版专著3449部。
  三是提高了质量,增强了服务。重点学科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教学工作,提高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第一,教学改革持续深入,成果丰硕。全省重点学科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6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88项。第二,专业建设得到了较大发展。一期“质量工程”项目绝大多数是依托省重点学科的带动和辐射而建设的,共获批国家级建设项目246项,获中央财政支持2.03亿元,立项建设省级项目1274,校级项目8500余项。第三,人才培养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我省高校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硕士授权点获得新突破,都得益于重点学科的支撑。去年安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在全国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获得了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其中重要一点也得益于我们在第七批重点学科建设中打破常规,在非硕士点高校布点建设省重点学科。第七批重点学科建设以来,我省高校共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6个。第四,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重点学科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及我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介入度、贡献率和辐射力。三年来,第七批省重点学科通过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和工程项目开发,获得资助30.03亿元,获授权专利总数达1996项,其中发明专利1165项,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培训人员2.7万多人次。参与技术成果转让、技术服务合作共承担横向课题4937项,争取经费10.12亿元。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等方式与国内外企业签订转化项目1606项,转让合同金额131.9亿元。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转化,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人文社会学科的智库作用,服务政府重大决策咨询,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总结我省几年来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我们感到每一点进步,都充满艰辛,每一项成果,都来之不易。重点学科建设能有今天的成绩,是大家不懈追求和艰苦奋斗的结果,一大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管理人员为重点学科建设贡献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在学科建设工作中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楚地看到,我省现有的学科建设水平与全省亿万人民热切期盼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愿望相比,与我省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需求相比,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建设层次不高。一方面,全省国家重点学科只有8个,其中有4个是培育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仅有1个。高校争取省重点学科很积极,很主动,但由于基础较差,在争取国家重点学科时畏难气短,冲劲不足。另一方面,学科建设的原创性与标志性研究成果不多,获国家级奖项太少,以第一主持单位身份获得的一等奖和特等奖为零,二等奖也只有29项。二是适应性不强。一方面,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够紧密,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相对较弱,特别是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急需的相关学科、高水平学科还不适应需要。另一方面,部分学科研究方向不稳定,主攻方向不突出,特色优势不明显,这不仅造成人才资源和教学、科研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出现了新的特色优势没有形成,原有特色优势却逐渐丧失的现象。三是队伍相对薄弱。一方面,很多学科还缺乏能够真正在全国叫得响、能带动某个学科或领域发展的领军人物,有的学科梯队结构出现断层,个别学科已经出现带头人后继无人的现象,整体队伍建设的水平亟待提高。另一方面,在重点学科人才引进方面,开放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引才力度不够,成效不突出。四是合作交流有待拓展。重点学科发展普遍存在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对内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合作交流的层次不高,不能充分利用社会、企业和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科学谋划,促进重点学科建设水平整体提高
  学科是大学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高等学校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是体现一所大学学术地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河南省重点学科是我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学科,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龙头地位,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促进我省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清形势,强化发展意识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入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史时期,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作用更加凸显,使命更加重大,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强化发展意识。一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为重点学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去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并指出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个方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今年3月,国家召开了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印发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启动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8月,国家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强调要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大力提升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能。高校作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短时间内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对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重点学科建设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二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对重点学科建设提出了特殊要求。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8月底,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中原经济区,如何走出一条“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道路,对我省重点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卢展工书记去年12月到部分高校调研时,特别强调了高等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重大作用,要求通过人才驱动、学科驱动、创新驱动、品牌驱动,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育人的高地、集聚的高地、创新的高地、服务的高地。目前,全球正在进行第四次产业转移,我国东部产业转移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产业承接风生水起。中原经济区在有色、能源、食品、装备制造等产业已规划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最近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突出抓好六个重点产业发展的意见》,其中规划了承接手机、电子信息、食品、家电、服装鞋业等六个产业集群转移。重点学科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源头活水,要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真正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服务经济建设的助推器。在8月省政府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推进高校协同创新的意见,要求全省高校以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高质量的服务社会能力和高水平的文化传承创新强力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三是增强高校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特别需要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当前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体现在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术水平上,各高校的竞争意识、发展意识、赶超意识和危机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只有建设好一批重点学科,使它们在全校起示范作用、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才能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增强学校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
  根据国家和我省经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结合我省高校实际情况,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我们提出第八批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以实现重点突破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项目实施为带动,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协同发展,完善机制,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构筑学科基地,把重点学科建成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技术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们拟定第八批重点学科经过三年的建设,到2015年争取达到以下目标:
  ——完善学科建设体系。主动适应国家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巩固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优势和学术地位,选准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培育若干个新的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催生新兴和交叉学科,强化特色优势学科,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资源共享,相互支撑的学科群,逐步形成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适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具有鲜明河南地域特色的学科体系。
  ——汇聚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创新团队,“两院”院士、长江学者、中原学者和国家千百万人才等特殊人才明显增加,培养、汇聚一批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
  ——建设高水平的基地和平台。建成一批立足解决国家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学科基地和学科平台,使我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等学科平台和基地均有明显增加。
  ——产生一批标志性的成果。承担较多的重大科研项目,产生一批重大成果,在原创性成果以及关系国家和我省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中取得重大突破、作出重大贡献,争取国家三大奖一等奖零的突破;培养一大批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完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相互适应与协调,优势和特色突出的学科结构;逐步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我省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统筹兼顾,把握好建设原则
  在第八批河南省重点学科建设中,根据我省重点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突出重点,提高水平。去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目录设置与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不再设置二级学科,只设置一级学科,包括13个学科门类,110个一级学科。主要目的是要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学科结构,促进交叉融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我省第八批重点学科评审允许新建设本科高校和民办高校按二级学科申报,目的是引入重点学科培育机制,让这些基础相对薄弱的高校在学科建设上有抓手,引进人才上有平台。通过二级学科的培育和建设,逐步增强学科实力,日后向一级学科过度,与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制度接轨。我省重点学科建设要在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走非均衡发展道路,实行差异化发展和错位竞争的发展战略,通过重点突破来带动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与提高。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有所先为,有所后为”以及“为我当为”。重点突破的目标要瞄准国家标准,力争一些学科在下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部分学科提升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更多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与此相关的高校要全面分析哪些学科有望冲击国家重点学科,哪些学科可望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优先发展哪些学科,重点突破哪些学科。每所学校都要确定自己的品牌学科。在重点学科建设中,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重点学科建设,点的突破固然可喜,但全面提升任重道远。整体推进是基础,重点突破是关键,提高层次是目的。提高层次不仅是指冲击国家重点学科,各学科都要提高建设水平。已有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要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过渡,二级学科省重点学科要向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推进,形成学科集群。各学科要坚持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重点建设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建立起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特色鲜明的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尽早实现重点学科从重点突破走向全面提高。
  ——分类指导,优化结构。目前,我省重点学科无论是在层次结构、学科门类结构和布局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结构性矛盾导致结构性浪费,重复建设、对经济社会的适应性差,效能低。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分类指导,优化结构。分类指导是方法,优化结构是目标。分类指导就是要推动不同学校间的和谐发展,优化结构就是要增强学科建设发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一要优化层次结构。要瞄准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科学确定冲击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基数,积极争创国家重点学科;合理确定冲击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学科基数,使这些学科积极争创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其他本科学校适当布点重点学科,促使其尽快步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轨道上,并为今后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奠定良好的基础。二要优化门类结构。要根据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提高对经济社会适应性为目的,推动不同学科门类间的协调发展。重点加强工学,大力支持农学、医学,积极支持理学。重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加快扶持和培育基础学科和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柱和支撑作用所急需的学科,可以扶“弱”变“强”,对于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学科,可以“无中生有”,对于就业状况不好,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的学科要调整压缩。三要优化布局结构。我省本科高校层次、类型相差很大,发展相对不平衡。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普通本科高等学校47所,其中,国家“211工程”学校1所,博士授权高校5所,省部共建高校8所,地市财政供给的高校6所,独立学院8所,民办本科高校9所,全省18个省辖市有13个省辖市布局了本科院校。当前,各层次类型的高校正处在各自不同的发展时期,发展要求不同,发展目标不同,学科建设的任务和困难也不尽相同。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第八批重点学科建设中,我们要统筹兼顾到全省所有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既要重视重点高校、骨干高校的重点学科布局,使其在全省学科建设中一马当先,又要兼顾到其他一般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让这些学校在工作上有抓手,发展上有平台,使他们能从最需要的地方着手,从最基础的地方加强,从最有前景的地方突破,形成全省重点学科生机勃勃,万马奔腾的局面。四要推动融合发展。要紧跟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学科障碍,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产生新的生长点,形成学科群体优势,努力建立“学科集群”新模式,构建大学科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要通过结构调整与优化,使学校之间、学科门类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传统优势学科与交叉新兴学科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协同发展,创新增效。重点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与人才配置。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重点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相统筹,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积极汇聚人才队伍,以重点学科建设促进人才高地建设。第二,要把重点学科建设与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学位点建设等平台建设结合起来。从大学科建设的理念来看,实验室、研究中心、学位点等平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有了学科平台的快速发展,就能促进重点学科的发展,促进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增强解决国家及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第三,要统筹高等学校、企业、科研院所资源和学科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增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交叉互助,资源整合,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第四,要协同创新,增加效能。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大力推进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以及国际优势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实现效能的最大化。在协同创新中重点强调的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重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重在科技成果转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好“知识转移,技术转化,人员转换,机制转变”四个关键。知识转移不仅要注重校内的知识转移,更要注重校外的知识转移,要通过学生的学以致用,把知识转移到经济社会建设中去,做到学业与就业的融合与统一。技术转化就是要强调技术成果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要实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转化成生产力。人员转换就是强调高校教师要到企业工作,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以到高校教学,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新技术新手段的及时应用。机制转变就是要紧紧把握时代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摆脱原来那种一切以高校为核心进行学科建设的旧观念,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引领机制,使产学研结合成为学科建设的有效手段,实现资源共享、成本分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在关键环节上狠抓落实
  (一)凝炼方向是根本
  研究方向是重点学科发展的根本和基石。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调整、凝炼学科方向。一要确立主攻方向。主攻方向的确立要坚持高标准、高效力,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就是在学术上要是一流的,位于学科的前沿,代表学科发展的趋势,能参与国内外相同学科方向的竞争,做到你有我强;“脚踏实地”就是要在应用方面作文章,寻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做到你强我实。国内外高校办学经验证明,一流大学,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是一流的。一流学科,也并不等于其所有的研究方向都是一流的。我们在重点学科建设上,必须学会有所选择、有所放弃。这方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是最好例子之一。该校有14个学院,下设100多个系,当时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每个领域都要保持全美前三名”,后来发现这根本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于是,他们调整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生物原子工程,要求学校的每个系都尽量和生物原子工程挂钩,从不同角度配合生物原子工程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促成劳伦斯发明了加速器。正是由于发明了加速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下子拿了17个诺贝尔奖,成为世界著名大学。二要找准新的生长点。生长点往往是学科的交叉点,体现学科方向的时代性、前瞻性和灵活性。一方面,要注重在学术上拾遗补缺,进行学科交叉,寻找新的突破口,做到你无我有。另一方面,要及时结合国家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支柱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形成的产业集群以及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培育一批新兴学科,填补空白,补齐短板,提高学科建设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持度。三要强化活力和特色。要以特色和优势学科方向为引领,在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领域中,建立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学科群体,增强学科建设的活力。要根据国家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需要,注重创新与突破,加强凝炼与集成,使方向更加集中,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重点学科方向的凝炼最终都落实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要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在中原经济区科技支撑体系中做到“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抓好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增强科学研究发展后劲,突出科学的长远价值,取得一批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成果,通过运用基础研究发现的规律和新的原理,使企业的技术真正实现重大突破。所谓“立地”就是要强化应用研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全省重点学科要准确站位,选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技术开发中心、科研生产联合体,开展合作研究与技术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和支持重点学科教师和科研人员进入科技园区和产业转移集聚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工作,把重点学科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助推器、思想库。
  (二)队伍建设是关键
  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培养、引进、留住、用好人才四个环节,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队伍。一要注重大师。高水平的学术大师是重点学科发展的灵魂,高水平的学术队伍是重点学科发展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大师,就是一个重点学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个确实是我们现在最缺的。怎么样把学术大师聚集到我们的重点学科,这是我们建设好学科的一切问题的核心。我们可以研究和解读一下香港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国科大的发展情况:香港科技大学在建校短短的21年间,就跻身世界名校行列,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引进了大量的世界级顶尖人才,引领了学校的超速发展。厦门大学1999年启动院士工程后,不到10年功夫,就增加了15个院士,国家重点学科增加到5个一级9个二级(共涵盖3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差不多是我省的五倍。中国科技大学共培养了三万名学生,出了33个院士,也就是一千名学生出一个院士。这些正是支撑这些学校不断地做大学科、做大成果的最根本的财富和条件。二要打造团队。要以学科带头人为旗帜和灵魂,优化人才队伍组织模式,改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改散兵游勇为兵团攻关,争取大项目,多出大成果,形成强学科。一方面,要重点培养一批优秀学术骨干,把他们送到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一流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师从名家,提高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广大教师自觉践行“三平”精神,德才兼修,献身科学,不为名利所动,不能心有旁骛。三要培养新人。学科建设离不开教师,教师发展离不开学科。要提倡“人人进学科,个个有方向”,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科建设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充分参与,另一方面是考虑到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学科这个平台。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没有学科如同没有家园,没有舞台,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因此,要通过学科建设提高教师个人的能力与水平,让教师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得到锻炼,茁壮成长。四要创新机制。要更新观念,出奇招,谋良策,实施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共享开放模式,集中财力,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和省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广泛吸纳创新人才,不但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更要用得好。
  (三)平台建设是支撑
  平台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建设既包括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网络信息和图书资料等物质基础,又包括学术大师、学术团队、学术研究基础和学术生态环境。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就是要建设一流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拥有一流的学术大师,优秀的学术团队、先进的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便捷的网络信息资源、良好的工作环境。实践证明,有了一流的学科平台和研究条件,就能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队伍,就能争取并主持国家重大项目,就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就能获得国家高层次奖励,没有一流的研究平台和研究条件作支撑,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就是一句空话。建设高水平的学科,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支持学科建设的资金包括平台建设的经费。应当看到,政府对重点学科的经费投入虽然自去年开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学科平台建设的需要相比,也是有限的,是引导性的,只是起到“种子基金”的作用。重点学科在高水平学科基地和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依靠自身实力,通过积极申报课题、加强应用研究、开展科技合作、加快科技开发、促进成果转化、争取社会捐赠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筹措建设经费,逐步形成滚雪球式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因此,要加快高水平学科基地和平台的建设步伐,筑巢引凤,使学科基地和平台在汇聚创新团队,培养创新人才,争取重大课题,出高水平成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机制创新是保障
  省重点学科实行省、学校、学科点三级管理,以学科点为主的管理体制。各高等学校要按照《河南省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不断完善管理与运行机制,促进学科建设不断上水平,跃台阶。一要加强领导。省教育厅要完善督查协调机制,落实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各高校要尽快建立健全重点学科建设领导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实施校长负责制,切实把学科建设工作抓实、抓好。校长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要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正确处理好管理工作和学校发展的关系,把学科建设放在首位,经常研究解决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二要完善制度。要改革传统的组织模式,加强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符合一流学科建设要求的管理体制,消除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壁垒,打破高校现有的依托院(系、所)的学科组织结构模式,建立跨学校、跨院(系、所)、跨学科的资源共享、开放有序的科技创新平台。三要优化学科生态环境。要切实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术文化和环境。强化学术管理,实行重点学科第一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在明确重点学科带头人责任与义务的同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要通过建立“学科特区”、“人才特区”、“改革试验区”等方式,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倾斜。要提倡学术自由,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提倡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学术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科成员的创新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才干事业、创事业、发展事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使一切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实现,一切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创造活动得到支持,一切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一切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四要推行绩效考评。要创建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管理体制,加强学科建设投入产出预期分析,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建设效益。要健全学科动态管理机制,加强中期检查和期满考核,采取优胜劣汰、滚动发展,做到评审有标准,评估促建设,评价重绩效。对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好的学科,予以持续重点支持或适时增列;对建设措施不力、成效较差的学科,要及时进行调整,直至终止实施。重点学科建设成效还应该以适当的方式与本科生、研究生招生政策相挂钩,对建设成效好的、社会需求大的学科专业,在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计划上给予必要的倾斜,对建设成效差、就业困难的学科专业,要核减其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计划。
  四、以评促建,统筹兼顾,认真做好这次评审工作
  2008年,我们在评选建设第七批河南省重点学科时进行了重要改革和战略性调整,主要有三点:一是为适应国家重点学科逐步向一级学科过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二是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省重点学科建设数量,第七批重点学科建设268个学科,其中一级学科重点学科89个,二级学科重点学科179个,重点学科建设总量是第六批的两倍。三是允许不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若干届毕业生的本科学校择优推荐1-2个学科申报,使这些学校中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能够加入到省重点学科建设行列,为学校日后申报硕士点创造条件。从去年起,省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大量增加了生均经费投入,全省公办本科高校年生均经费达到9000元,在增加的年生均经费中,拿出其中的30%支持学科专业建设,去年这部分经费达到6.48亿元。去年年底,省里给每个一级重点学科增加支持经费100万元,还遴选了8个一级学科进行重点培育,每个学科年支持经费2000万元,目标是冲击国家重点学科。今年,全省公办本科高校年生均经费将达到12000元,用于支持第八批重点学科建设的经费将会更多,支持力度更大。
  为做好第八批重点学科评审,教育厅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我省产业结构情况进行了分析;对第七批重点学科进行了验收、总结;统计分析了全省高校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情况;分析了第八批重点学科各高校各学科申报情况和原有学科建设情况;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讨论制定第八批重点学科评建方案。以上这些基础工作为专家评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这次第八批重点学科评审,全省共有44所本科高校的447个学科申报,其中一级学科311个,二级学科136个。这次评审任务有三项:一是评审确定350个第八批重点学科,其中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259个,二级学科省重点学科92个;二是从259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中遴选65个一级学科作为重点资助候选学科参加答辩;三是通过答辩产生50个重点资助的一级学科。从申报的情况来看,各高校积极性很高,把握发展机遇的意识很强,这是件好事,应该予以鼓励。但是,面对学校有要求,建设有指标,评审有条件的现实状况,各高校、各学科间的竞争也很激烈。这就要求我们的评审工作必须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各位专家一定要充分认识重点学科评审的重要意义,明确评审要求,把握评审程序,坚持评审原则,把水平更高、特色更鲜明、发展前景更广阔的重点学科遴选出来。
  一要坚持标准。一是看申报学科是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是否承担国家、省(部)重大研究项目,是否已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是否注重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二是看申报学科是否拥有学术造诣深、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是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三是看是否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和后发优势;四是看申报学科是否有完善的研究生或本科生培养体系和培养计划,是否有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五是看学科平台条件是否居省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是否有较强的支撑其它相关学科的能力,是否有现代化信息保障体系和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通过对申报学科的建设目标、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成果创新、服务贡献和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遴选确定重点学科,引导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
  二要突出重点。这次评审确定的重点学科虽然都有经费资助,但不能搞平衡,要突出重点。各位评委要重点对学科的研究方向、现有基础、区域优势、学科队伍、学术成果、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介入度和贡献率、发展的长远价值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优中选优,重点支持。能够获得重大资助的学科,应该是有希望冲击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是与我省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关联度大的学科,是新兴交叉学科或具有较强后发优势的学科。另外,为支持新建本科高校和民办高校发展,本批重点学科评审都给予布点。希望这些高校珍惜机遇,把这次创建省重点学科作为学校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转折点和切入点,尽快步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发展轨道上来。
  三要公平公正。客观、公正、公平、公开,既是评审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也是评审能否达到目的重要保证。各位评委都是长期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的领导和专家,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家要克服学校本位以及学科背景的局限,发扬民主,公平公正,把真正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评出来,把真正有水平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选出来。这次申报的学科,层次不一,类别较多,既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也有非硕士学位授权学校申报的学科,还有民办和独立学院申报的学科;既有传统优势学科,也有新兴交叉学科;既有基础学科,也有应用学科和软学科;第一学科带头人既有资深的教授,也有年轻的博士。各位评委在评审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学术优势,多商量、多沟通,增进理解,形成共识。既突出重点,也要注意平衡,还要考虑布局;既要体现对我省重点、骨干学校的重点支持,也要使不同类别学校能够协调发展,使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在不同的层面上实现我省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共同目标。
  四要遵守纪律。在过去教育厅组织的各类评审活动中,绝大多数专家都能够从评审工作的大局出发,严格按照评审工作的要求,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开展评审工作。评审过程中由于指标、学科、学校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不同意见是在所难免的。各位评委要站在对河南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负责、对教育厅负责、对学校和学科负责的高度,增强大局意识,克服本位主义,不投人情票,不打感情分,不传递消息,不串联拉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评出导向,评出和谐,评出水平。

                              河南省教育厅

    二○一二年十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