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本科高等学校:
《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 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方案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河南省财政厅
2019年12月25日
附 件
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
建 设 方 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重要讲话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深化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豫政〔2015〕41号)要求,加强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引导和鼓励高校提升内涵、办出特色、强化服务、争创一流,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培养更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现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为导向,以争创国内一流或行业一流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努力把高校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引领支撑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理论、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一流标准。以国内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标杆,借鉴国内一流评价标准,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高等学校和学科瞄准一流目标,坚持重点突破与特色发展相统一,通过重点建设,扩大我省高校的国际国内影响力,提升我省高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
坚持服务地方。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强化“四路协同”、“五区联动”,立足地方,融入地方,突出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深度融合,服务地方发展。稳定支持基础学科专业,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优先支持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密切结合的相关学科专业。
坚持强化特色。分类建设一批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极具特色和竞争力的高校与学科,鼓励和支持高校科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和育人特色,集聚发展优势,聚焦建设重点,提升服务行业产业能力,培植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分类发展和特色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深化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准确研判全球创新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聚焦产业升级瓶颈和技术需求,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体系。
坚持绩效优先。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评价标准,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鼓励公平竞争,形成基于绩效、有进有出的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引导高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三、建设目标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传承红色基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等要求,立项9所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和8所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通过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推动若干所高校进入国内一流行列,一批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或前列,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大幅提升,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持续增强,对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到2023年,争取3所左右高校建成行业领先的特色高水平大学,5个左右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建设高校发展定位和目标更加明确,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更加紧密,服务关键特色行业的学科体系与专业体系基本形成,办学整体水平显著提升,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到2035年,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跻身国内同类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全省高等教育基本形成规模适度、层次完善、结构合理、质量较高、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支撑服务体系,核心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成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
四、建设任务
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要在特色学科、一流专业和课程、公共教学科研平台、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与培育、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加强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要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集中优势建设1-2个特色学科,通过特色学科提升行业影响力。
(一)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完善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培养行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视基础学科专业持续稳定发展,增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快速响应需求能力,加强应用学科专业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重点布局支撑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智能农业、生态保护与修复、现代交通、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学科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部分专业、专业群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积极参加国际实质等效专业认证、国内权威专业认证,强化专业内涵,提升专业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支持行业骨干企业深度参与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环节,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基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育教学平台建设,探索网络开放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创业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二)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聚焦国家在河南布局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和区域重要战略部署,特别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最新科技前沿,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增强工程”,对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黄河生态保护等,优化整合、精准培育,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着力培育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创新团队,产出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继续实施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和创新模式,着力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科教联盟,增强创新中心集聚人才、牵引产业升级能力。
(三)着力强化社会服务能力。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建立高校资源与企业需求对接机制,大幅提升高校对行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实施“高质量发展精准服务行动”,瞄准产业、行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显著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着力支持众创空间等以技术孵化、转化、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专业化机构,促进高校学科专业、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推进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大力推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培育建设一批新型高端智库,支持高校智库联盟建设,打造高端智库品牌,提升资政建言水平,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四)着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强、整体水平高、潜心教书育人、师德师风优良的教师队伍。依托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省“百人计划”、“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制度”、“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造就杰出学术人才和创新骨干人才。采取有效措施柔性引进一批海内外高级人才和知名学者,采取灵活方式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或学术交流活动。完善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突出一线教学需求,建立健全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加大教师教学岗位激励力度,推动一线教师普遍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丰富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效果。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学术造诣和专业水平高、指导能力强、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大力培育优秀青年骨干,培育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和有利于中青年教师成长的学术环境,为有潜质的中青年教师提供稳定的基本科研业务支持,为卓越人才队伍凝神聚力、潜心治学提供保障。
(五)着力提升开放办学水平。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多种方式引进、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国际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稳步推进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境外办学,创办一批国际、国内联合科研平台。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经常性举办国际高层次学术会议,专家学者经常性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报告。持续扩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规模,深入实施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地方合作项目及创新人才国际化合作培养项目,派遣拔尖中青年教师到世界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学习、交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实施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快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加强孔子学院(课堂)内涵建设。加强优秀学生对外交流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扩大国(境)外留学生招生规模,进一步完善国际学生招收、培养、管理、服务的制度体系,不断优化生源结构,吸引优秀学生来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持续提升国(境)外留学生培养层次和水平。
(六)着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立足办学传统和现实定位,积极推进文化传播,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大力研究、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黄河文化、中原文化,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打造独特的大学文化阵地和大学文化品牌,使以中原文化为特色的大学文化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以党的领导制度为统领,大力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推进工作创新,有效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体现高校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把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赋予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推进编制管理、岗位设置、职称评审、分配制度、绩效评价等方面改革,鼓励高校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和人才评价制度,创新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政策环境。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分配和股权激励机制,推动健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支持高校盘活资源开发青年人才公寓,支持高校按规定自建或购置专家公寓、人才公寓和周转公寓房,在土地供应、规划办理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深度参与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三)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完善政府、高校、社会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财政部门统筹财力、优化配置,重点支持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平台、师资队伍、信息化等建设。发改部门重点支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建设高校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对项目建设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完善高校接受捐赠收入财政配比奖励机制,落实企事业单位对高等学校捐赠按税法规定的税前扣除政策。
(四)强化绩效评价。以学科为基础,分解年度任务,加强过程管理,建立监管平台,实施动态监测。建设高校一年一次数据报告、三年阶段成效考核、五年周期总体验收。建设中期,建设高校根据建设方案对建设情况进行自评,发布自评报告。建设期末,建设高校对建设情况进行整体自评,发布整体自评报告。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在高校自评的基础上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达到既定目标的,适当加大支持力度或给予奖励;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未达标的,减少支持力度或扣减专项资金,直至取消资格。